第7章解说:科技,始终脱不开人性

上一章:第6章导读:由不屈的坚持所淬炼出的奇迹

努力加载中...

然而,以理工背景出身同时亦活跃于推理文坛的东野圭吾,不但完全跳脱这种限制,他甚至利用所引进的各种尖端科技,为推理小说打开了更宽广的一扇窗。诸如奇妙的隔空点火、超距或定时引爆且不留痕迹的爆裂物、甚至连警方都无法识破,看似心脏麻痺的神秘杀人凶器等等,这些古典推理作家梦想中的谜团,原本由于“无法解释”因此不能当作推理小说的诡计;然而到了东野圭吾的手中,他却反而能够利用本身丰富的科学知识背景,将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诡计与谜团,一一都给实现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小说裏的那位父亲,为了私人的目的对某些证据进行造假,以符合他所提出的灵异现象。在现实世界中,这种心态其实相当常见。盲从、牵强附会往往正是所谓灵异事件的背后缘由,只是很多时候在譁众取宠的炒作心态之下,这些灵异事件通常都不会经过太多科学的检验,以讹传讹与绘声绘影之后,更添加了几分真实性。然而,事实的真相终究只有一个,当谎言被揭穿时人们才会发现,一切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。

将科技引入推理小说,是丰富了推理小说,还是将推理小说划入一道框限之中呢?

谈到这个主题,我们就非提鉴识科学不可。有人说,鉴识科学的出现,让推理小说的许多诡计再也无用武之地,包括无头尸,借尸还魂等等传统好戏,在DNA比对之下通通见光死。鉴识科学的确教育了读者,同时也将推理小说的写作难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。

纱卡(本文作者为物理博士生及推理小说迷)

〈燃烧〉这一篇在发表的年代裏,电浆、雷射可能都还只是研究室裏的产物,做实验的工具而已。然而时至今日,运用电浆发光性质製作的电浆电视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产品,雷射在医学或美容等日常生活範畴的运用更是司空见惯。这也显现出运用科技当作写作素材,天生具有时代的挑战性。我想稍有基本科学常识的朋友们,应该不难猜出故事中引发火燄的机制为何。

同样一个指纹证据,可以经由侦探不同的诠释,从入人于罪到昭雪沉冤。这不是证据各说各话,而是唯有侦探才知道该怎样去听到证据所说的真话,也就是真相。当所有刑事鉴识证据皆不利于无辜的被告时,昏庸之辈会动摇自己的信念,而侦探却知道该寻找更多的、可以一语道破的关键性证物,才能勘破真相,还人清白。光有科技是不够的,追蹤人性的侦探,始终是关键的角色。

本篇故事除了具有东野圭吾一贯的解谜元素以外,对于社会性主题的探讨,亦非常深入且具有丰富的层次。第一个兇手的犯案动机固然有点流于意气用事,然而迫使他犯罪的触媒,仍然是整个社会环境。本篇探讨了生涯志业的问题,相当程度也可以反映现代职场上激烈的竞争压力。至于第二个兇手的犯案动机,更为读者揭露了学术研究的现实面。看似与世无争的学术殿堂,事实上仍旧暗潮汹涌。研究人员不但必须与自己同领域的学者在研究上进行竞争,同时还得跟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争取补助经费与研究资源。学者也是人,受到压力时的反应,其实跟一般凡夫俗子并没有太大不同。一般世俗通常会以较高的道德标準来看待这些专业学术人员,事实上,并不切实际。

读完全书以后,各位读者想必跟我一样,非常意犹未尽。我们不妨一起期待东野圭吾未来为我们创作出更神奇、更神秘的“汤川与草薙探案系列”吧。

本篇故事中将汤川与草薙的相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。其中汤川嗜说“冷笑话”的描写,看在同为理工背景的笔者心裏,不禁泛起会心的微笑。这也可能是部份理工人士生活过于枯燥所导致的另一种现象吧。

不过本篇故事并不要求读者“猜兇手”,作者很快就揭露了犯人的身分。作者写作本文的重点,应该在于描写拜金女的内心性格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。篇名“坏死”正好对应到拜金女的堕落。在不必猜兇手的情况下,剧情的掌握是否能吸引人便显得非常重要。本篇作者的处理相当成功,读者们一定会想要知道故事如何演变?兇手又会受到甚么样的制裁?东野圭吾在故事节奏控制上相当得宜,即使兇手身分早已揭露,但仍有其他故事要素将读者目光牢牢吸引,直到最后。

《侦探伽利略》正是东野圭吾相当成功的一种创作尝试。在这一系列的短篇裏,侦探的角色正是位物理学家汤川,他有位同窗好友草薙担任刑警。每当草薙遇上无法解释的神秘案件时,都会到帝都大学寻求汤川的协助。当然,汤川从没让草薙失望过。而身为读者的我们,同样也会对这些神秘案件的奇妙解释,感到如癡如醉,目眩神迷。

〈坏死〉故事中,将工业用器具当成凶器,使人类受到怪异的攻击,因而死亡。同时在警方眼中看来,死因非常神秘。事实上,重工业器具拿来杀人真可说是杀鸡用牛刀,但是东野圭吾在凶器的选择上具有巧思,这种凶器可以对人体造成类似心脏病发的结果,相当适合谜团的安排。

然而儘管如此,知道物理原理是一回事,理解人性恐怕又是另一回事。作者在故事裏再度将熟练的叙事手法加以巧妙的运用,在犯人身分的认定上,有层漂亮的转折。这个转折也让这篇小说再度拥有极佳的时代跨越性:纵使你看得穿谜团,但你就是会落入作者的诡计之中。

于是,犯人使用高科技犯案,警方也使用高科技侦察,那么如此一来,侦探又该摆在甚么位置呢?推理女王克莉丝蒂笔下神探玛波小姐有句名言:“无论在哪儿,人性大同小异。”侦探,该追查的就是人性,该关注的就是使用科技无法达成的手段,要去留意所有关于“人”的因素。

〈坏死〉一篇文风丕变。如果想要分类的话,前两篇可以归为本格派,而本篇及下一篇〈爆炸〉应该都可以归为社会派。

最后一篇〈脱离〉的题材相当有趣,探讨了灵魂出窍的真实性。由本篇我们可以看出,很多时候科学与灵异似乎只有一线之隔。而在这篇故事裏,汤川硬是可以将看似灵异的现象,找到非常合理的科学性解释,由此也可让读者深切了解其背后作者东野圭吾科学涵养之丰富。充满刺激的灵异事件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,而对于这些现象提出合理且不容置疑的科学解释,通常能够使读者获得更大的满足。

〈爆炸〉一文笔者认为可视为本书的代表作。故事裏有两件命案,有两个兇手,这三个人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连结起来,每个人的身分与处事角度不同,遇到压力时的反应也不一样,可能在某些人的一念之间,就已经给未来的自己惹下杀身之祸了。

〈转印〉一篇有个相当特殊的案件发生经过。而故事裏所利用的“冲击波”成形原理,老实说直至全篇阅毕,笔者仍是半信半疑。这篇依然秉持着全书的风格:解开科技性质的谜团之余,故事中还隐藏着人性的诡诈。笔者本身在阅读时,对于作者的叙述已经相当留心,甚至怀疑死者的身分以及牙医记录可能造假等等。然而,作者却总能在关键处留下伏笔;这种转折,一向也是作者的特长之一。

  • 背景: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
  • 字号:   默认